在圍繞黨的二十大展開的主題主線宣傳中,中國教育電視臺堅持與時代同頻、與社會共振、與人民共鳴的原則,立足國家級專業電視臺,融合特色與創新,通過矩陣式布局、硬核化報道、柔性化傳播讓重大主題報道落地生根。
據初步統計,圍繞二十大主題主線共計推出近300條專題報道,10月16日至23日共播發396條消息,新聞直播1846分鐘,平均每天4小時的新聞直播時長;新媒體端推出一系列“接地氣”的產品,臺網互動擴大傳播效力,相關產品全網總體瀏覽量超7000萬。
以更高站位引領矩陣式布局
中國教育電視臺把政治站位立在高處,臺領導親自指揮,從頂層設計著眼,在立足教育專業視角的基礎上,以更大格局統籌安排黨的二十大報道,立體化、矩陣式規劃會前、會中、會后三個重點報道周期。
會前立足教育視野,以專欄、專訪、專題為抓手,全面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教育發展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重點打磨推出《足跡 總書記來過我學?!贰蹲穳簟逃暧洝贰对谙M奶镆吧稀返认盗袑n}報道、《育見 中國故事》系列深度訪談節目、《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事業發展紀實》大型專題片等作品。
會中緊跟會議議程,做好二十大報告宣傳和重大時政消息的報道。以“日常新聞欄目+特別直播節目+融媒體報道”的內容構成,實現黨的二十大報道新聞直播每日4小時專版,融媒體實時在線。
會后重點做好黨的二十大報告宣傳解讀和反響的持續報道工作。策劃推出《二十大代表回基層》《落實二十大精神·譜寫教育新篇章》等系列新聞專欄、《踔厲奮發·看教育——廳局長訪談錄》《踔厲奮發·看教育——書記校長訪談錄》等系列訪談節目。
以“時度效”統領硬核化報道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中國教育電視臺把“時度效”挺在最前,以即時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編排確保重大時政內容講透、講實、講深。
有的放矢規劃版面,層次分明推進報道。三檔《教育新聞直播間》和《全國教育新聞聯播》聚焦當日重要大會議程和熱點話題,聚焦會內黨代表聲音及會外各界干部群眾對相關精神的學習情況,每天持續不間斷播發反響?!缎聲r代 新征程——全景“二十大”新聞直播特別節目》深度觀察大會重大意義,以大會動態報道為主體,采取會內報道和會外報道相結合的方式,為受眾提供更多維度了解黨的二十大精髓和內涵,體現宣傳報道的熱度、深度和厚度。
頂天立地謀劃選題,入情入理構建敘事。特別節目緊貼二十大報告,以“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具有里程碑意義”“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內容為大主題,結合會內議程和多項活動,就高質量發展、民主法治建設、大國外交、文化自信、科教強國、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設置分話題,通過深度專題、組合報道、連線報道、訪談評論、Vlog等多元組合編排,力爭主題鮮明、層次清晰、樣態豐富。在內容的專業性上,連續一周邀請國內權威理論研究專家做客演播室,對二十大報告的重點內容進行深入解讀。許多院校師生對特別節目給予高度肯定。
深耕本業立足教育,會內會外共譜和聲。發揮專業媒體特色優勢,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青年強,則國家強”等相關主題進行梳理,主動設置議題傳遞教育之聲。上會記者每日直播連線,實時傳遞一手大會信息,突出“記者觀察”獨家思考。同時,對走上“黨代表通道”上的劉秀祥、楊宇、林占熺等代表進行專訪,聚焦張桂梅、蒙曼等教育一線代表的履職歷程,報道展現基層代表的使命擔當;會外記者走進大街小巷,從“絲巾阿姨”和“單反叔叔”們的美好生活入手,展示人民群眾的二十大時光。此外,積極約采全國各地教育系統師生反響,展現熱議二十大的熱烈氛圍。
以跨媒融合助推“柔性化”傳播
中國教育電視臺以“育見新聞”融媒體矩陣為傳播載體,在宣傳統籌、內容設計、樣態創新、融合傳播等多維度發力,直播、視頻、圖文多手段、多形式齊頭并進,矩陣內關于黨的二十大主題內容全網總瀏覽量超7000萬,優質作品得到教育界和媒體同行廣泛好評。
緊跟大會節奏,做好程序性報道。對開閉幕會議、黨代表通道、五場記者招待會、五場集體采訪等內容進行了及時、充分的新媒體傳播,使公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大會最新消息。
重點策劃推出新媒體觀察專欄《向明視點》,以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報告。在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圍繞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大報告重點內容給出的獨家解讀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使硬核的時政內容實現“柔性化”,將其巧妙轉換成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創造平臺和機會讓人民群眾與盛會“心貼心”,打造“頂天立地”的新媒體作品。策劃推出《眾說新時代》系列街采短視頻,從普通人的視角分享新時代的幸福感和奮斗故事,推出“拍一拍你身邊的二十大”微拍活動,征集圖片和視頻并擇優在電視中展播。
立足教育行業本身,讓“科教興國”深入人心。對二十大報告中涉及“科教興國”內容予以重點宣傳,設計推出“一圖讀懂二十大報告中的教育”、“科教興國”系列短視頻、“教育系統熱議二十大”反響圖集等。同時,以新媒體視角挖掘黨代表背后的故事,策劃制作“張桂梅:我能夠在一天,我就決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劉秀祥:愿意做山區孩子們的‘守夢人’”“周榮方:讓學生看到基層黨員的力量,讓他們相信力量、成為力量”等短視頻作品,在全網受到廣泛關注。